客观理性地看待圈层文化
  • 发布人:admin5
  • 时间:2020-02-26
  • 点击:15
  • 来源:社会科学报

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浸透,圈层文化现象正逐渐进入大众视野,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。无论是主动、被动参与或是无意识加入,从大面上说,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,绝大部分网民都可以被分入一定的文化圈层,二次元圈、电竞圈、书法圈……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爱好、职业、性格、特长等被划归为不同圈层,只是有人积极融入,寻求同好,组成圈层,甚至形成“茧房”;有人独自陶醉,选择不主动参与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圈层文化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形态,涵盖着众多的社会群体,成为当前社会管理、尤其是高校育人工作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。

而回溯中外历史可以发现,圈层现象古已有之,无论是竹林七贤以歌酒会友,还是东林党志于振兴朝政,抑或是阿卡德米自由多元的学术探讨,圈层现象存在于历史的各个阶段、社会的各个领域,只是组成方式、覆盖范围、影响力度不尽相同而已。当前,圈层文化受到广泛关注,成为大众文化现象,则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为多种多样的亚文化现象提供了传播便利,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的普及和扩张。

那么着眼于这一基本背景,我们应当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圈层文化现象呢?

首先,所谓圈层是正常的人性需求。人作为社会性动物,除去自我成长,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发生联系,受到他人影响,社会交往也是最基本的人性需求。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,一方面深刻地受到地域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,产生相应的社会联系,如同学、同事等;另一方面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趣与爱好,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突破地域和环境的限制,与有共同话语的个体和群体进行交往,这种交流更加深入,也更顺应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,更加贴合人性需求。因此,圈层文化现象是正常人际交往的形式之一,要从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。

其次,圈层文化现象的繁荣是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结果。圈层文化现象是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和变迁变革表现,长期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,但由于技术落后和交往成本过高,文化圈层往往受到较多的时空限制。而正是信息革命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为人们跨越地域和环境限制提供了极大便利,推动了圈层文化现象的繁荣。圈层文化现象的繁荣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,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,信息社会中海量信息的涌入,使得每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,而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,攫取其中符合自我需求的信息成为必然选择,长此以往,人们往往会深度卷入固有的信息圈层。因此,认识圈层文化现象,要将其置于信息革命的大环境中,要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给圈层文化现象带来的发展与挑战。

此外,当前圈层文化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,但也与此前的圈层现象有着本质性的不同。认识圈层文化现象,既要看到其历史传承的一面,更要看到其中的本质性区别。与历史上的圈层相比,信息时代的圈层文化时效性更强,流行文化通过互联网得以快速传播,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接收和传播实时信息,甚至迅速创造全新的亚文化现象;广泛度更大,互联网连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,文化圈层得以大大突破地域限制,分散的区域性圈层得以整合,成为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圈层,追星族的“全球粉丝会”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;多元性更强,在信息时代,亚文化无处不在,凡事皆可被创造成为亚文化,且以往不被主流文化认可的亚文化也能够被社会包容,圈层文化的内容更丰富、更多元。

而在信息社会中,人们除了主动获取信息,也在被动地接触大量信息,这些信息夹杂着不同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念,裹挟着消费主义的内核,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,也塑造着人们对后续信息的接受,从而导致了“信息圈养”现象,这是对当代青年主体性的极大伤害。客观认识圈层文化现象,也需要理性辨析,区分清楚良性的圈层文化与被动的信息圈养之间的区别,破除信息圈养的弊端。

对于正常的圈层文化,要秉持辩证态度,鼓励理性发展。具体而言,要加强制度建构,信息时代的文化圈层是自然形成的网络社群,与现实生活中的团体一样需要加强管理,因此要加强网络空间制度法规的建设,完善网络群体管理;要加强文化引导,当前还有很多流行性、浅层性的文化圈层,要推动圈层文化现象的高质量发展,就要引导注意力资源由碎片化信息转向体系化文化,建构文化价值共同体;要构建张力结构,圈层文化现象的勃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压力转移和逃避的结果,因此推动圈层文化的良性发展,也要增强线上、线下生活的弹性,避免虚拟与现实的紧张对立。

而对于信息圈养形成的伪圈层,则要通过教育引导加以尽量避免。对于高校育人工作者而言,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,信息圈养体现的是网络信息素养的缺失,因此首先增强青年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,培养青年对于信息选择多少、辨别真伪、明晰是非、界定善恶的能力,帮助青年摆脱信息茧房;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和关怀,帮助青年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,使得假独立、伪自我转变成为真自主;同时要锻造青年主体性,培养青年的认识辨析能力、现实转化能力、主体建构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,以培育网络新青年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才导向。

(作者系北京大学网信办主任、青年研究中心原主任 蒋广学

原文链接:客观理性地看待圈层文化 (《社会科学报》第1665期第4版